视频会议终端
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方案
“三个课堂” 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20 文章来源: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全国累计达2767个县(市、区、其他县级单位,以下简称县)通过国家基本均衡认定,占比95.32%;全国共计23个省份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从督导评估工作结果来看,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薄弱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农村学校仍存在开不齐开不足课程问题

从学科专任教师情况来看,我国35个基本均衡实地核查县中,有25个县不同程度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共缺2095名,此问题在农村学校更为突出;从学科分布、德育课程开展情况来看,有些地方只重视硬件建设,学校管理和内涵发展相对落后,以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考核学校的倾向未根本扭转,体育、艺术等课程开不足开不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不到位。

农村教师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9—2022年)》强调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2.0的实践者、创新者,运用信息化工具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已成为必修课。现阶段,部分农村学校功能室、教学仪器、计算机使用率不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整体偏低。

小学教学点数量仍很多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2019年我国普通小学16.01万所,另有小学教学点9.65万个。教学点仍是农村等偏远地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唯一场所。通常情况下,教学点教育基础设施差、教师缺少、课程不足,各年级学生一起上课现象普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三个课堂”的发展与实践
经过长期建设与逐步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以网络基础设施为驱动的建设期到以技术与教育创新融合为驱动的应用期转化,“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三个课堂”在各地实践探索。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驶入快车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更好地建设“三个课堂”提供强大助力。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2年,全面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设“三个课堂”是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探索创新教研模式、推进“互联网+教育”的生动体现;应用“三个课堂”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专递课堂”,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录播教室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录播教室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例如,“专递课堂”为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叶畈教学点的34名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大门。通过在县域内农村中心学校或城区优质小学设立主讲课堂,在教学点设立接收课堂,叶畈教学点通过“专递课堂”的方式开设了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思想品德等8个学科,有效破解了教学点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和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

名师课堂”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例如,以建设“新师范”为使命的华南师范大学,构建了卓越教师同步教研体系,依托智慧教室、师范生实训作业管理系统和网络教研平台等信息化支撑手段,通过同步名师教研,实现了远程研讨、同步互动,提升了教师、师范生的专业能力。


名校网络课堂”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录播教室将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视频会议设备